主页 > 文化作文 > 习俗 > 家乡的习俗作文500字

家乡的习俗作文500字

时间:2019-02-22 12:39:42 | 编辑:王晓坤

第一篇:家乡的习俗 董子豪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便迎来了我喜欢的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所设。这一天主要的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等。

到了那天,我和妈妈会很忙,因为我们要包粽子。首先,妈妈拿出了所需要的材料。把绿豆洗干净,糯米调好味,五花肉腌制好,比把它切成一块块。妈妈做好了以上工作,便对我说:“儿子,咱们一起包粽子吧!”我看着这一片片绿色的粽子叶,再想想粽子那金字塔似的外表,一下子发起愁来,问妈妈:“该怎样包啊?”妈妈见我如此疑惑,便做起示范来:“首先把两块粽子叶叠成一个类似圆锥的物体,然后把糯米、绿豆和五花肉放进去,再用一块粽子叶封好底面,用草绳把它捆扎紧,不把它绑紧煮熟后就不好吃了。”妈妈示范完后,我就尝试着包了起来。一开始时并不太顺利,不是漏了东西没放进去,就是绑得不够紧。后来在妈妈的逐一纠正后,一切变得顺利了。

包好后,就要开始煮了。看着这些刚下锅的粽子,我以为十几分钟后便可以吃了。但妈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对我说:“这些粽子起码也要四五小时后才能吃。”听了妈妈的话,我似乎有些失望,但还是忍住了喉咙里的馋虫。等呀等,终于煮好了。我望着这些又大又饱满的粽子,馋得口水都流出来了。等不到爸爸回家,我便开始吃了起来。吃着自己动手包的粽子,心中感到无比激动。[由Www.haozuowen.com整理]

家乡的习俗多得数不清,但无论什么节日或习惯,我都会开开心心地过,开开心心地做。

第二篇:家乡的习俗

一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我的家乡也有风俗。

我的家乡在安徽,那是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当然,那里也有很多风俗,比如新年、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婚礼喝酒等风俗。可是,这里面最热闹、最熟悉的当然是婚礼喝酒的风俗了,那就让我来给你介绍安徽婚礼的习俗吧!

在结婚那天,客人来了,主人都要把糖茶端到小孩面前,把茶叶茶端到大人、老人手中。那时,无论谁不喜欢喝这种茶,总要用手把茶水接住,再去喝几口,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在端着茶外面看看。

开饭时,新郎和新娘就出来了,并且新郎和新娘的衣服上都有镶着新郎和新娘的佩花,他们手牵着手,一桌一桌的敬酒,桌子上的人也会举起酒杯向他们敬酒,而且他们走过一桌又一桌走好之后,又会从房间里拿出红塑料,里面装着很多小孩子的大礼包和大人的香烟,还会有一个人手里拿着红包,一个一个的发,吃好饭,主人家又会把烟花炮竹拿出来放,表示喜气洋洋。接着,新郎要把新娘接走了,那时,就会分别有六个客人送上肉圆子和红包,表示团团圆圆,六六大顺,新郎和新娘就会回话,他们就把一大袋糖往上扔,表示他们一定会甜甜蜜蜜,同时,又会有许多小孩子上来抢喜糖。紧接着,新娘的父母会把一 盆水泼出去,意思是 :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处的水。接着,新娘就会被新郎抱进轿车里,同时,新娘也会留下眼泪,好像舍不得离开父母似的。新娘走了,主人又会送上一袋家庭大礼包,让我们带回家。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我喜欢我的家乡。

第三篇:家乡的习俗

家乡的年俗和很多地方一样,每年春节,一家人坐在一起快快乐乐地吃一顿团圆饭。团圆饭的菜式特别丰富,有红有绿也有橙。

春节这天,亲戚们互相走访,说一些客套话,街上的树上都挂着彩灯,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灯笼,贴着新对联。如果幸运的话,春节这天会飘走雪花,孩子们可以打雪仗、堆雪人。然后,大人们便开始放鞭炮,“霹雳啪啦”几声响后,便可以闻到一股火药味。

孩子们穿上新衣服,收拾得漂漂亮亮的。有一次,我去表弟家拜年,谁知表弟太淘气了,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那可是让人认为不好的象征,表弟非常害怕,脸痛苦地扭在一起,最后还是姑姑解了围,就凭一句“岁岁平安”就这样,缓解了气氛,这也算是小孩子的优扶待吧,这天,爸爸妈妈决不会吵孩子,怕冲破喜庆的气氛。

新年这天,我们也会一家人去看烟花,这烟花持续不断,仿佛各家各户都在争谁家的烟花最美一样。看够了烟花,我们便去看灯,在认为好看的景点拍起照留作纪念,尽管小脸冻得通红,但却非常的高兴。

而且在今天,一结人也会自动组织一个组,在公园里尽情地歌唱,有时路人听到了,也会加入到她们其中。最后,我们小孩子会美美的睡上一觉,第二天醒来,赚来的压岁钱就可随意使用。

有时春节这天, 也有一家人出去挑个好看的景点为自己画像或者画全家福的。春节这天,其乐融融,这是我家乡的节日,也是中国的节日,有的国外也过春节,春节真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啊!……

第四篇:家乡的习俗 吴昱希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过春节,人们总要贴春联、放爆竹和吃团圆饭。

每个地方的春节习俗都不一样,藏族人跳神舞,北方人吃饺子,而南方人吃团圆饭。土家人吃团圆饭时要关着门,不让外人进来,半夜的时候才开始吃,一直吃到天亮,预示来年越来越旺。

而我们家乡的春节过得可有意义了。年三十爷爷写春联、写福字,爸爸忙着贴春联和福字,妈妈和奶奶忙着做米粿。许多人家还做米羹,说其它,这是我们家乡的特色,你们知道米羹怎么做的吗?让我来说说吧!把浸泡过一晚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米浆,再加入干菜和肉类,最后煮成一锅,香气扑鼻,味道鲜美,我一次能吃上好几碗。整个下午,大人们都忙着准备年夜饭。到了傍晚,放过鞭炮以后,我们围坐在一起吃个团圆饭。

正月初一,我们早早的起了床,打开门放了新年的开门炮,随着鞭炮声的响起,我们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我们穿上了新衣服,早上吃上一碗长寿面,意味着来年的长寿,长命百岁。早饭后,我们再去祠堂祭拜“老爷”。我们拿着猪头、黄豆、大米等,给老爷祭供。在头一年,人们把猪养得肥肥的,这是对老爷的尊重。

正月初二,我们带上礼品去走亲戚、看望长辈。大人们聊聊过去一年的工作和新的一年计划,说说小孩的学习成绩。小孩们可以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玩游戏和放火炮。

家乡的春节过得特别甜,不管出门在外的人有多远,每年都要赶回家吃一顿团圆饭。

第五篇:端午节家乡的习俗

今天是端午节;我在前几天就包好了粽子,平常我不包粽子的,因为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过节,人在他乡感受不到家乡的节日气氛;为了感受小时候端午节的那种气氛;我就从超市里买来了米;芦苇叶;没有径草我就找来了棉线(是系粽子用的)把米淘好,把芦苇叶用开水烫软。再把枣洗干净,花生米泡上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包粽子。

其实,我并吃不了多少粽子;而是想回忆童年的乐趣……

记得

小时候看见大人们忙碌着做端午节的准备的时候,就想,大人们做这些做什么呢?有什么作用呢?

端午节这天看见奶奶从地头里割回来艾草;菖蒲和许多各式样的草,只见奶奶首先把艾草和菖蒲恭恭敬敬放在客厅里的案柜上,然后再把菖蒲分别发在堂屋的各个地方(辟邪)。

我奶奶早早的用五彩线给我编一个很精致的小网袋,里面放上一个煮熟了的鸡蛋给我系在手腕上。脖子上给我带上一个小的用红绿彩绸做成的心型香囊;里面装满了雄黄和其他带香味中药末。

正午时分就正式的过端午节,大家一起吃饭喝酒…酒是普通的酒里面必须加雄黄叫雄黄酒,据说:喝了雄黄酒就百毒不浸,吃的菜必须是五红,1。红色的漢菜。2。红烧肉。3。咸鸭蛋。4。西红柿。5。红酒(即雄黄酒)

快到傍晚的时候,奶奶就把她从地头里割回来的各式各样的草(据说要有100种草就更好了)放在铁锅里加满了水煮,等水开了就给我洗澡,说能保佑一年没有皮肤病,我从小还真的没有生过痱子。

洗澡穿的衣服肯定有五毒的图案(及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大部分都是红肚兜式的。上面的图案都是我奶奶自己绣的。

第六篇:中秋节家乡的习俗 张晓晴

中秋,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它是代表着团圆,无论大人多忙,他们也一定会赶回来吃团圆饭的。

在东莞,每年八月初一,外婆会带糖果、花生、饼干等很多好吃的东西给我们来庆祝中秋节。如果小孩生出的第一年的中秋节,外婆就送他一座宝塔,祝福小孩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小孩子们就特别期待八月初一外婆的到来。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因为条件有限,没有许多的休闲活动,从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五的晚饭过后的这段时间,他就会和别的小伙伴一起提着灯笼从街头玩到街尾,那一个个小小的灯笼,就像一只只萤火中在漆黑的夜晚翩翩起舞。

我们这一代的生活班的越来越好了,有电脑、电视、手机各种各样的高科技电子产品,反而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少了以前那种热热闹闹的场景。

到了八月十五的那一天,我们大家会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地把团圆饭吃完。大家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奶奶会炒上一盘香喷喷的田螺和一锅热气腾腾的鸡粥,我吃得津津有味。饭后,我就像一根离了弦的箭提着灯笼跑到院子里叫上小伙伴一起赏月。我们一边吃月饼一边仰望天空,看着天渐渐变得明朗起来,几颗星星眨着小眼睛,月亮从云层探头出头,看着我们在院子里开心的玩耍。起初,月光渐渐地,温柔地沐浴着这一喜庆的中秋之夜,慢慢地,月光越来越亮,最后,一轮明月像一个银色的大圆盘高高挂在天空,中秋之夜真美!我心里也墨墨的献上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七篇:家乡的“舞大刀”

我的老家在歙县许村,许村是以许家为“核心”的一个古村落,我就是许家的后代。

许家习俗中,最著名的就是“舞大刀”了。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许家中的“力之霸王”们,便举着把四米多高的“大刀”,走街串巷地舞上一通宵!许家怎么会有这种习俗呢?这个节日又是怎么被许家设立的呢?

这要从唐代开始说起,那时候,有一位许家的首领,名叫许远。他精通兵法,智勇双全,并创立了许家刀法。安史叛乱时,许远与援军主帅张巡一起奋勇抗战,保家卫国。他的许家刀法出神入化,使敌人闻风丧胆。在一次战斗中,许远身先士卒,身杀千人,最后因寡不敌众,与张巡一起英勇牺牲。为了让许家刀法不失传,也为了永远纪念这位英雄,每年正月十五,许村人都要舞大刀,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哦,差点儿忘了说正月十五傍晚时分的情景了,下午五时许,看热闹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聚集在高阳桥、大观亭、五马坊一带。大约半小时后,叽叽喳喳的人群突然静了下来,只见一把红色的大刀“砍”过来!密密麻麻的人群立即“砍”出一条道路,随后又跟在大刀的后面。兴奋的人群一起涌到河边的一块宽阔的场地上,精彩的演出开始了:各部门准备就绪,跟京剧差不多的音调响起,只见四个肌肉发达的壮汉涌上去,一人按住刀把,三人拉着系在刀背上的绳子,大刀开始倾斜,并迅速地转动,像有人在挥舞一般。一会儿,他们又将大刀挥上挥下,有时横割,有时斜砍,还有时来个“暴劈”。四米多长的大刀在他们手上真是“举重若轻”,在刀光闪闪中,我仿佛看到了许远当年挥舞大刀,杀敌如割草般的英雄身影……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大刀”又要转移演出,可惜妈妈要拉我走了,我只好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