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
主页 > 读后感 > 红楼梦读后感 > 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

读《红楼梦》有感1000字

时间:2019-06-07 20:43:45 | 编辑:刘丹

第1篇: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普遍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安排了鲜明对照的两个世界:一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大观园,这是被统治者的世界;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这是统治者的世界。作者还常常拿一个人对两件事的不同态度对比,拿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态度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表达作者的爱憎倾向。《红楼梦》善于处理虚实关系,它实写而不浅露,虚写而不晦暗,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的艺术境界。作者善于运用春秋笔法,也就是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比如将王夫人对林黛玉的憎恶写得十分含蓄。《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画。WWw.hAOzuowEn.com

《红楼梦》最值得称道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在这方面同样表现出写实的特征。作者对于他笔下的人物,当然是有喜有憎,但他完全避免了浮浅的夸张和概念化的涂饰,而以深入的体察和天赋的灵感为凭藉,表现出人性的丰富含蕴及其在不同生活状态中的复杂情形。在八十回的篇幅中,有上百个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在活动,而无不自具一种个性、自有一种特别的精神光彩。同样是追求个性表现的准确生动,《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朴素、简练、明快的笔法不同,它要更讲究精雕细刻。哪怕是出场很少的人物、如书僮茗烟,乳母李嬷嬷,丫环金钏儿、彩霞等等,竟也是写得维妙维肖、栩栩如生,足以显示作者的才华和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用譬喻的方法来说,《红楼梦》犹如一位天才导演和一群天才演员合作的演出,不论角色的主次,哪怕是几个动作,几句台词,也必定演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不肯随便敷衍过去。

第2篇:《红楼梦》读后感

前世缘今世债,或许正因为前世的那一份缘分,今世一个个沉鱼落雁之容,便葬身在那个雍容华贵的大宅子里。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它不只是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建无耻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真的应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针见血的揭示他们种种虚伪、欺诈、贪婪和罪恶。

这部千古不朽的人生大戏,“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使多少人流下了惋惜之泪。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而却竟也掩盖世界肮脏的一面。凡尘俗世便也少不了那一份份刻骨铭心的爱。

自古以来婚姻大事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永远都没有决定的权利,也没有资格。而正也是贾林之间悲剧的根源所在。“花费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或许那便是黛玉自喻,感叹自己就是这花,而花期一过,便也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凋零。而是事实便也如此。通过贾宝玉的眼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软弱病态的泪人,但却是可以和他心灵相通的一颗心。而无谓的抗争却也带来了更为悲剧的结局。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之时,贾宝玉,薛宝钗身着红艳的服装,正准备着之间的喜事。谁又曾想起潇湘竹院里确实另外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痴痴的等待着心上人的到来,最终等来的确实一个已成亲的讯息。哭、恨在此刻已无济于事,也已无力去抗争,唯有一口红血了却一桩心事,了却一段感情,爱恨纠葛的一生。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林黛玉清高的个性,在那个社会中根本就是格格不入,这无疑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就这样林黛玉也成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不知反抗的观念。尽管反抗最终也走向死亡,但她却为自己坚守过,为自己抗争过,或许这才是作者的最终的目的所在,而不同人也会存在着不同的想法和观点。黛玉无奈封建礼教根深蒂固,薄弱无力的女子的一份力量毋庸置疑的动摇不了这种社会根基,不言而喻最终葬身于封建礼教的残骸之下。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和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孤帆自赏的空谷幽兰,但在这格格不入的社会中她承载了太多的冷眼和不解,因而她也由此自卑,自卑情绪无疑是命运所赐,也因此写成她的命运。

《红楼梦》下的一切,栩栩如生的勾勒了一群在封建礼教禁锢下为自己,为他人,为名利,为爱,为情而付出自己一切的人物形象,而每一个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遭遇都会引发我们不同的理解。这或许就是四大名著的魅力所在。

第3篇:《红楼梦》读后感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