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师笔下的过年作文推荐
主页 > 写作方法 > 文学常识 > 文学大师笔下的过年作文推荐

文学大师笔下的过年作文推荐

时间:2015-11-13 10:35:14 | 编辑:王晓坤

文学大师笔下的过年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过年不再做年菜,而向致美斋定做八道大菜及若干小菜。”

从梁先生的笔下,我们领略了中国传统“老式”过年的一鳞半爪。

相比梁实秋,鲁迅的过年则显得“冷清”了很多。1934年过年时,他写了一篇《过年》的文章:“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可以看出,对旧历年,鲁迅一向很冷淡,他要么逛书店买书,要么读书,与平常日子没什么区别;像1934年过年如此有兴致,在他一生当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擅长写上海都市生活和大户人家生活的张爱玲,于1946年初由上海往温州寻找胡兰成的途中写下了三万多字札记——《异乡记》。其中写到农村过年、看见杀猪、农民生活等细节。如写杀猪:“尖刀戳入猪的咽喉,它的叫声也并没有改变,只是一声声地叫下去。直到最后,它短短地咕噜了一声,像是老年人的叹息,表示这班人是无理可喻的。从此就沉默了……”

精练的文字佐于真挚的情感流露,使得通篇读来生动有趣,农村百景跃然纸上,可以看出张爱玲对底层普通人也有同情的一面。WWw.hAOZUowEn.com

老舍过年喜欢热闹。1951年,他用优美的笔调写过一篇《北京的春节》,描绘了老北京春节前后的日程、活动、玩意儿、吃食、礼仪、景观,被誉为是一幅活脱脱的老北京民俗风情画卷。“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真切地看到,不同的人生阅历,对过年的态度也是各有千秋,读文学大师笔下的“过年”,领略不同时代的“年味”,也是蛮有意思的事!

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

萧红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aǐ)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3年自费出版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萧红的中篇《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

萧红的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萧红的作品处处透着悲凉的气息。

萧红小说的特点:

以抒情笔调写自我主观感受;散文化的小说结构;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重人物性格的刻画;无完整的故事情节,然而韵味深长。一些记叙她童年趣事的小说,十分有趣。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由此看出萧红许多作品十分有趣。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 《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 《王阿嫂的死》 《后花园、祖父和我》 《萧红代表作》

散 文:《天空的点缀》 《失眠之夜》 《在东京》 《火线外二章:窗边、小生命和战士》

《饿》《回忆鲁迅先生》 《桥》

《我和祖父的园子》摘自《呼兰河传》,现为五年级语文下册(苏教版)第19课课文

《小团圆媳妇之死》选自《呼兰河传》,现为高中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人教版)第11课课文

《祖父》选自《呼兰河传》,现为七年级下册(长春版)课文

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陆机

陆机(261-303),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吴大司马陆抗之子,陆逊之孙。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在文学上与其弟陆云齐名,世称“二陆”。太康末年与陆云入洛阳拜谒太常张华,遂誉满京师,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太安二年(303)成都王(司马颖)代长沙王(司马乂),陆机为前锋都督,兵败遭谗被杀。

陆机是西晋太康、元康年间最富有声誉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今存107首,多为乐府诗、拟古诗。往往因袭旧题,敷衍成篇,创造性不高,被后人讥为“束身奉古,亦步亦趋”。如他的《苦寒行》模仿曹操,却远不及曹诗形象生动。他的诗歌重辞藻,重排偶,追求华美整饬,雍容典雅,如《招隐诗》、《苦寒行》等,由于雕琢太过而不免流于呆滞,失其自然;由于内容贫乏,而不免境界空虚,舍本逐末。这种形式美的追求,严重地影响到太康诗坛。不过陆机的诗歌也有一些可取之作,如《赴洛道中作》形象地抒写了自己去国离乡的亲身感受。他的诗中,也不乏情景交融的佳句。

陆机的赋今存27篇。有的以抒情为主,如《叹逝赋》悲故旧之凋零;有的以咏物为主,如《瓜赋》托物寄怀表现了作者的道德观;有的以讽谏为主,如《豪士赋》讽刺了齐王司马同的骄横;有的以写景为主,如《漏刻赋》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概念。而其作品中价值最高的一篇是《文赋》。《文赋》是文学批评史上最早采用“赋”的体裁写成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系统地论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对于构思中的想象和灵感等方面的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它对刘勰(见《文心雕龙》)有重要的影响。

有“潘才如江”之誉的西晋文学家潘岳

潘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祖籍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一作巩县。其祖潘瑾曾为安平太守,其父亲潘芘曾为琅邪内史。其从父潘勖在汉献帝时为右丞,曾作《册魏公九锡文》。

潘岳从小时候即被乡里称为“奇童”(《文选·藉田赋》李善注引)。司马炎建晋后,潘岳被召授司空掾。后因作《藉田赋》,招致忌恨,滞官不迁达十年之久。咸宁四年(278),贾充召潘岳为太尉掾。后调补尚书度支郎,迁廷尉评,不久被免职。永熙元年(290),杨骏辅政,召潘岳为太傅府主簿。杨骏被诛后,他被免职,不久又选为长安令。元康六年(296)前后,回到洛阳。历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在这一时期,他是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中的首要人物。永康元年,赵王伦擅政,中书令孙秀诬潘岳、石崇、欧阳建等阴谋奉淮南王允、齐王乱,被杀,夷三族。

潘岳才思浩瀚,有“潘才如江”之誉。《隋书·经籍志》录有《晋黄门郎潘岳集》10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潘黄门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

蔡邕(公元132一192),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

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后汉书·蔡邕本传》载:“(汉灵帝)熹平四年,邕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册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学晚儒,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亦称《熹平石经》。据说石经立后,每天观看及摹写人坐的车,有1000多辆。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献帝时董卓乱国,拜蔡邕为侍中,后卓遭戮,邕获罪而死,令人扼腕!

东汉博学多才的女文学家蔡琰

蔡琰字文姬,又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蔡邕之女,生卒年不详。她博学多才,好文辞,精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丧夫。董卓作乱时被卓部将虏至长安,后于兴平二年(195)又为南匈奴虏归左贤王,居南匈奴12年,生二子。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念蔡邕无后,遂遣使者以金璧赎归,再嫁屯田都尉董祀。

蔡琰作品今存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各一篇,以及《胡笳十八拍》。在五言《悲愤诗》里,她备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悲惨遭遇,字里行间贯穿着强烈的悲愤之情,是对汉末社会动乱的真实写照。其余二篇,后人多以为托名之作,笔者独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