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作文写作技巧
主页 > 作文素材 > 时事论据 > 时事评论作文写作技巧

时事评论作文写作技巧

时间:2014-10-21 09:22:09 | 编辑:王晓坤

时评作文是对新近发生的一件 事发表自己看法的议论性文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时事评论作文写作技巧,欢迎阅读。

时事评论作文写作技巧

一.时评的文体特点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

“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报道,也可以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就是“时评”。它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二. 针对性,时效性

时评属于议论文,大都就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论,表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或说明一个道理。

基本要求:有的放矢,及时评说,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见解独特,启人心智。

三.时评的结构

时评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叙事要简明扼要,说理观点要鲜明。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说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正面,也有反面;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见解,但作者的观点一定要明确,不能含糊。[由好作文www.hAOzuowEn.com整理]

四.写作要注意的方面:

1、观点集中。时评属于小文章,应选准切入点,深入剖析。行文要注意层次,逻辑关系要清晰。

2、题目要能吸引眼球。

3、选好主题后多搜索材料。

4、要注意文采。

五.应考模式五字诀

第一步:引

“引”是引述原材料,就是“叙读”。对于短小的材料(如一首小诗)可以全篇引述,对长的材料应该作恰如其分的概括并作有针对性的引述。

特别注意:材料的转述应作一些技术加工,凡材料中与论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内容都要淡化或删去,而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相关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和突出,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

第二步:提

“提”就是从引述的材料中提炼出“感想”,即中心论点。具体来说,在引述材料后,紧接着用一个句子点明中心论点。这一步十分重要,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第三步:议

“议”就是对所选论点展开分析议论,对所选论据进行深入、透彻的剖析。当然也可以发掘出材料中的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

第四步:联

“联”就是“引申” “类比”,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特别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文章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具有针对性,关键就在这一步。

原材料再丰富,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点,一个小小的点,是“沧海一粟”,如果再联系社会现实,这就像摄影机镜头画面定格后又逐渐地放大、放远、展开更广阔的背景一样,使得文章的内涵更丰富、更广阔。能使读者由衷感到从材料内提炼出的观点确实有意义,令人信服。是从“小”到“大”的深化。

第五步:结

“结”就是收束全文。它是在“议”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得出的结论。可以借用名言,再作概括;或诗意点化,升华论点;或画龙点睛,意味深长;或总结全文,发出号召……一句话,就是使结尾回扣材料,照应开头,深化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

时事评论作文写作实例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据媒体报道,今年9月1日开学后,一些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的学校发现,新初一的语文课文中,有些篇目被更换,其中包括鲁迅的《风筝》。一些专家解释原因说“鲁迅的文章过于深刻”。对此有人忧虑,有人遗憾,有人觉得很正常……这让人不禁想起这几年“鲁迅文章大撤退”的类似新闻,一旦有鲁迅作品撤换就会引起广泛讨论,被反复提及。

请阅读以上材料,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整体看材料 2.专家观点 3.大众反应 4.专谈鲁迅的意义价值

撤退中的变革

“鲁迅文章大撤退”这一曾经仿佛不可能的变化,现如今却真真正正地上演了。

每逢变革,必有人跳脚,有人大骂。这一次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为此忧虑者层出不穷。而对于专家“太过深刻”的解释,更是遗憾之声充耳不绝。(引)

然而,再多的反对也遮不住这一变革带来的希望。鲁迅,那个神坛上的伟人,已经走下来了。虽然他的作品从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但那犀利的笔风和深邃的思考毕竟属于那个遥远的时代。(提)

曾经的中国,因鲁迅的文章而有了一扫阴霾的勇气。可是现在的社会已不是一片黑暗。阳光下的孩子们,如果从小便“横眉冷对”,他又怎么去面向光明。鲁迅的文章批判的手法太过锋利,让懵懂的孩子们执此利刃,只会伤人伤己。(议)

科技上的进步依赖改变,《物种起源》可以从生物“圣经”被打到“不完全正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在改变世界之后,被新的理论所取代。真理永远在下一篇论文中。

科技如此,社会亦如此。从马克思理论到毛主席思想,再后来治国方针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一条理论是错的,改变是为了选择适合时代的暂时真理。

思想的变革虽不是科技和社会所能简单相比的,但就发展与改变的必要性来说,又是遵循这一普适规律的。鲁迅的思想,作过中华民族的北极星。但已经迈进黎明的我们,对于那“过于深刻”的文字,应该去批判的继承。很明显,孩子们还没有那个能力。(联)

曾经普及鲁迅的原因,是中国太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了。而现在的社会,充满了批评和谣言,甚至远超现如今的缺点。这时再培养出一批愤青,显然是弊大于利的。

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思想上的改变。“鲁迅大撤退”是一种表象,而这种表象所体现出来的正是一种从初等教育开始,指引下一代中国人思想发展转变的改革。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千年前的圣人对于礼乐的崇拜已被淘汰,但他的一些思想,例如对于变革的追求,却依然伟大。鲁迅,也应该走上这么一条路。(联)

未来的孩子们,大概只能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认识伟人鲁迅了。而他的思想,则应是被致力于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反复咀嚼,以取其精华。

让鲁迅撤退吧,让思想改变吧,让社会进步吧。否则孩子们太累,社会也太累,就连鲁迅也该累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