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主修改作文成为一种习惯
主页 > 话题作文 > 习惯 > 让自主修改作文成为一种习惯

让自主修改作文成为一种习惯

时间:2018-10-19 10:25:35 | 编辑:王晓坤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受“学生写,教师改”这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为改好一篇作文可谓费尽心思,而学生却收益甚少,教师也被拖得精疲力竭,且效率低下,但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叶圣陶先生曾直言不讳:“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明确提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要求语文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近几年来,笔者在培养学生修改作文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笔者认为,想要改变上面提到的局面,就要把批改这一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整个作文教学中,使他们树立批改意识,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彻底改变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下面就谈谈笔者在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WWw.hAOzuowEn.com

一、认识修改文章的重要性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何其芳先生在《谈修改文章》一文中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许多卓有成效的作家都深有体会:好文章的确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这是因为客观事物往往是曲折复杂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得清楚完全,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认识;表达我们思想的文字和形式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够选择恰当的,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选择。因此,修改文章的目的就在于能使我们的认识进一步符合客观实际,议论旗帜鲜明,论据确凿,以理服人;记叙说明则条理清晰,详略得当,以事明人;描写抒情则淋漓尽致,烘托点染,以情感人。

俗话说“文如其人”,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一个思想缜密、作风严谨的作者,是决不会轻易放弃修改自己的文章的,因此,同学们应该从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开始,学习做一个思想作风严谨的人。

二、掌握修改文章的范围

修改文章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按照何其芳先生的观点,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看内容是否正确,一个是看读者是否容易接受。这就是说修改文章要从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方面下手。

(一)在平日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中常见的内容方面的毛病主要有如下几种:

1.思想偏激,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观点不能统率材料,材料也不足以证明观点,正如油是油、水是水,两者结合不到一起。

3.悲观伤感,格调低沉,见不到一丝光明的影子,使人觉得压抑困惑,甚至思想感情不健康,只知一味宣泄,忘记了社会影响。

4.对所列举的数据和事实不经考究,随心所欲,随手拈来。

5.缺乏细致观察和体验,所描绘的景物违背时令特点,所描写的人物言行不符合人物的年龄和身份。

6.想象和联想所凭借的文化常识捉襟见肘、漏洞百出。

(二)文章在表现形式方面常见的毛病有如下几种:

1.结构松散,把许多事情或问题随便放在一起,没有中心,没有层次,逐段读时还可以,读完以后一片模糊。

2.语意常常中断,缺少必要的过渡和照应。

3.编造词语,乱用术语,甚至文白夹杂、辞不达意,读来拗口,疙里疙瘩。

4.句子拖沓冗长,喜欢把几个意思凑在一句话里,结果哪一个意思也没有说明白,造成语意杂糅。

5.行文颠三倒四,重复啰嗦,废话连篇,言之无物。

6.词语搭配不当,误用滥用介词,成份残缺,语序不当。

三、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

笔者指导学生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修改作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朗读法

我们在平时阅读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心智能力,使其在诵读过程中不断进行一种内隐的、不可见的思维活动,如感知、想象、替换、比较等,长期训练,语感就成为学生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对语言敏锐感受和深刻理解已经成为一种心理习惯。当然,这种训练我们在指导学生读别人作品时已经做得很好了。此时我们只需要利用学生扎实的语感去读自己的作品:第一遍笔者让学生边读边体味,看词语是否运用得当,修辞是否合理,语句搭配是否对应,句式是否正确等等,那么语言技能方面的毛病就会露出“狐狸尾巴”,因为语感这个心理习惯会让学生在读到问题处就像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口一样不舒服,然后在心里就会给自己提示,这种习惯会迫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改。改完之后,笔者会让学生第二遍读作文,这次读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的“胸中之文”(腹稿)与“手中之文”(成文)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此时自己就会真正充当作品的“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在腹稿中所酝酿的形象、情感中,在读的过程中想象、比较、归位,并将情与人、与景,论点与论据,人物与环境等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自然就体会到这些要点是否配套,改起来就会顺理成章。第三遍读出自己作文中的某些句子或段落困惑,同学或老师帮助他修改。修改结束之后,让一部分学生上讲台读作文中感觉满意的句子或段落。这样可以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中的音乐美。在这种优美音乐般朗读中文章也就“其义自现”了。这就改变了学生“无声”地写、教师“无声”地改这种被动局面。让声音赋予作文以生命,使其真正“活”起来。这种方式的缺点是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学生的写作能力、赏析能力、批改能力尚浅,有时无论怎样读,也发现不了作文中的一些缺点,甚至是谬误,差生更是如此,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这种方法不易多用。在一学期中,用的次数过多,容易给学生一种厌倦感。这是老师应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