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作文字数 > 750字 > 乘凉750字作文

乘凉750字作文

时间:2019-08-16 19:48:37 | 编辑:刘丹

第1篇:乘凉

在夏季的夜晚,到室外乘凉,是千百年来的风俗习惯,至今没有改变。在城市,在路灯下,常见到一些人聚在一起下棋、打牌,还有唱歌跳舞的。在农村,如今也有了路灯,路灯下也常有乘凉的人们在一起谈天说地,唠家常。不过,多数人还是稍微乘凉片刻,然后回家看电视、打电脑。

可在我童年的时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乡村里的乘凉却比现在要热闹得多。那时候,农村里没有电,人们在夜晚大都外出乘凉,有在街门口的,更多的人是到村边的场园上的。那时的场园,麦收期间用来打麦子,场园宽敞通风,地平如镜,麦收完后就成了乘凉的好地方。人们在晚饭后,首先到生产队里的记工屋里去记工,接着提着马扎子、小板凳,还有人带着用麦秸打成的草帘子,走向了场园。人们放下马扎子可以坐,放下草帘子可以躺。有的老人还带着火绳,火绳多用艾蒿拧成,也有用玉米缨子拧成,点燃火绳后,一方面可以驱蚊子,另一方面可以用来点烟。那时的生活艰苦啊,我记得有不少老人连火柴也舍不得用,抽烟时就用火绳点烟。

在场园乘凉时,人们有说有笑,常常玩耍到深夜,在酷热的期间,有些人甚至是整夜睡在场园上。WWw.hAOzuowEn.com

听故事是当时乘凉时的一大亮点,有几位中老年人常轮流给大家讲故事。有讲三国的,也有讲水浒的,还有讲《荡寇志》的,把梁山好汉说成是一批贼兵,人们碍于面子,也只好听下去。有时也会听到一些神仙鬼怪的故事,让人在回家的路上都感到害怕。有时也会听到一些人的真情讲述,讲一生的经历或某一个时期的经历,由于是真人真事,大家也很乐意听。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初期,社会上出现了唱京剧样板戏的热潮,有不少人就利用乘凉期间学唱京剧选段。《沙家浜》、《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的主要唱段深入人心,几乎天天晚上有人唱,很多人都在学唱。有人还拉着京胡,大家跟着唱,学得也快一些。直到现在,人们在唱红歌时,还忘不了唱红剧。

改革开放后,农村通了电,电视进入了千家万户,人们就热衷于晚上看电视。随着生产队的解体,场园已不复存在。因此,乡村中的乘凉,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人数上,比以前都大为减少。但是,作为一种风俗习惯,它依然存在,并且会继续延续下去。

第2篇:乘凉

一张小竹凳,一支笔,一本书。晚饭之后的我,坐在门前的月季花边乘凉。书是看不进去的,只是耳边响起回博友起舞弄轻影的话,天一热,我有点懒,少写了。是的,怠慢了。怀着歉疚,想在这片凉风习习的晚景里,寻求写一点的灵感。但握着的笔却落不下半个字,心却沉醉在在栀子花的残香里,思绪停留在月季花的一片残红里…

看天空里轻歌曼舞的燕子的,听蝉在树林里此起彼伏的叫声…

隔壁的小东正在门前宽敞的马路上姗姗学步,后面跟着条大黄狗,他亲密的好朋友,陪着他消遣这段凉爽舒适的好时光。

蓦然抬头望望远际飘动的云,有几块乌云正向当头进军。偶尔有凉凉的雨丝飘下,给人有一种说不出的爽!

微风吹拂下的成片成荫的桑树,一扫烈日淫威下的无精打采,迎着这凉风,翩翩起舞。这份舒适的欢快里,让人忘记这是炎热高温的六月里。

有着这样凉爽的风,有着这样的热闹的夜景,得感谢这及时的阵雨,给我们带来的福祉。

不要辜负了上天的这番好意,让我们尽情的享受吧!和着蝉的叫声,我们也来放声笑上几句,应着风的节奏,我们也跳上一曲!不朽的音乐,来自乡村的风,有着泥土青草的芳香;经典的舞蹈,来自这大自然灵巧的精灵,处处有它们飞舞的身影…

我站起来,想走近树林看看那叫着的蝉,想走进桑树林里细细听听树叶飘动的声音,想重温儿时露珠湿鞋泥土粘脚的感觉…当我站起来的一刹那,我除了听见了笔从凳上掉下来滑落到地上的 声音,还有书发出无力而失望的翻动声。我漠然回头的一瞥里,分明看见它们苍白无奈的眼神…

一阵汽车的鸣笛,给这乡村的美妙带来了一阵惊悸,邻家的阿庆从新买的澳迪窗口里探出半个头:一家三口乘着这凉爽的夜晚去桐城喝茶!顺路带上了阿毛、小玲、家坤…满满的一车子。他们趁着这样的好机会,到繁华的桐城里去了…

我一个人呆立在草丛里,路边就有我遗落的笔,还有我喜爱的书。

此时此刻,只是我一个人乘凉,只有我一个人,用心听着蝉的叫声,领略眼前这片风景了…

第3篇:乘凉

在床上躺了一下午,头昏脑胀的,晚上下楼到小区转了转。

入伏后的夜晚就是闷热,高楼下的小区里总能形成自己的旋风,辩不清东南西北,四面都可以来风。累了,躺在院子里的座椅上,仰望夜空,想起儿时乘凉的情景。

一把蒲扇,一张凉席,农忙一天的人们就开始找村子里开阔的地方乘凉了。老家下吴住了百十户人家,分大湾、小湾两个台坡,晚上都是清一色的去汉北堤上。那时是大集体,村上船较多,如果碰上船上岸修理,船多是反过来底朝天的,船底就成了最好的凉床。如果没有,就找厚重些的草滩铺上床单凉席。小些的孩子,在大人的蒲扇下静静入睡,大些的小孩就三五成群的追赶嬉闹,不知疲倦。

“天上雾露成,地上甩麻绳。要我的麻绳几码高,丈码高,齐裸拐,转花台,大风不来小风来,哦喂!”不管你相不相信,这是真的。在没有风的夜晚,老人叫我们唱这首歌谣就可以把风引来。有风没风,风大风小,总有人“哦喂哦喂”的在喊着,声音传出很远,临村都可以听见。据传,孔明借东风时念叨的就是这首歌谣。

银河、北斗七星、牛郎织女、王母娘娘,都是那时候知道的故事。仰躺在凉席上,望着星空,听大人讲天南海北、稀奇古怪的传说故事,是最能催眠的。开始还知道用蒲扇驱赶蚊子,慢慢的困了、疲了,就进入梦乡。第二天,满身的皮疹。凉透了,下了露水,就转到家里的床上去睡。也有裹着床单在外面睡一夜的。当然,有些条件好的家庭,把蚊帐挂在门前的院子里,是很令人羡慕的。半夜下雨了,一家人大呼小叫的抢着往屋里搬。有时东西还没有搬进去,雨又停了,唠叨观望一会后又继续在外面睡觉。

现在这样乘凉的人没有了,家里有电扇空调,人们多是躺在沙发或床上看着电视,玩着电脑,互不相干。

有了一些舒适,少了很多亲情。

夜很深了,小区也安静了许多。马路上的车不知疲倦。城市的夜晚是很少见到星星的。

在外面凉透了,回到家仍然满身是汗,用冷水冲个澡,把电扇打开到睡眠档。躺在床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